杂谈“包容”

 

    《资治通鉴》载:“狄仁杰之入相也,师德实荐之;而仁杰不知,意颇轻师德,数挤之于外。太后觉之,尝问仁杰曰:‘师德贤乎?’对曰:‘为将能谨守边陲,贤则臣不知。’又曰:‘师德知人乎?’对曰:‘臣尝同僚,未闻其知人也。’太后曰:‘朕之知卿,乃师德所荐也,亦可谓知人矣。’仁杰既出,叹曰:‘娄公盛德,我为其所包容久矣,吾不得窥其际也。’”

    狄仁杰乃一代名相,位极人臣,建树颇多,尚自叹被娄师德所包容,可见娄师德器量之大。更可贵的是,为朝廷推荐人才,娄师德未向狄仁杰示惠于前,及至被所荐之人排挤,又未尝抱怨于后。从娄师德身上,我们感受到一种气度恢宏的包容之美。

    由古及今,我们领导、同事、邻里之间,又何尝不需要包容?包容能创造和谐,只有社会各个层面都和谐,才能实现创建和谐社会的目标。诚然,对违反党性原则的问题,党员干部不能包容,而应与之作坚决的斗争。但除此之外,学会包容,大有裨益。

    容人之长。对他人的长处,要见贤思齐,补己之短,切忌心胸狭隘,嫉贤妒能。据载,郑板桥与袁枚皆为清朝文坛大家,当郑板桥得知袁枚去世时,悲痛不已,写《赠袁枚》云:“室藏美妇邻夸艳,君有奇才我不贫。”郑板桥一扫文人相轻的劣习,赞赏袁枚的“奇才”,令人叹服。

    容人之短。春秋时有“管鲍之交”的佳话。鲍叔牙少时与管仲为友,合伙做生意,鲍叔牙出钱多,管仲出钱少,而在分钱时,管仲分给自己多,分给鲍叔牙少,鲍叔牙认为管仲此举是因其家贫;一起从军作战,管仲畏缩在后,鲍叔牙认为管仲是家有老母,要尽孝道;当齐恒公拟任鲍叔牙为相时,鲍叔牙说“(管仲)贤于己”,力推管仲“为相”。鲍叔牙能容人之短,深为后人称道。

    容人之误。对他人的失误不是幸灾乐祸、袖手旁观,而是满腔热忱、雪中送炭。对他人对自己的误解,能“人不知而不愠”,也是一种难得的境界。路遥知马力,日久见人心。只要能真心容人,误解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,冰雪消融。

    容人之怨。苏东坡被贬官惠州时,做《纵笔》诗云:“白发萧散满风霜,小阁藤床寄病容。报道先生春睡美,道人轻打五更钟。”当这首诗传至京城时,他早年的朋友、时为宰相的章说:“苏东坡还活着?还这么高兴?那就贬到更远的地方吧!”于是,苏东坡又被贬至儋州。而当苏东坡遇赦北归时,章因获罪被贬到雷州半岛。苏轼写信给友人说,雷州半岛虽偏僻但并无瘴气,请友人开导章的母亲。当章的儿子面至谢忱时,苏东坡说:“过去的不愉快,不要提了。”苏东坡一生卷在政治漩涡中,但他能跳出恨的圈子,以德报怨,颇为难得。

    在人生的路上,能容人之长、之短、之误、之怨,才能对世事看得惯、悟得透、拿得起、放得下。党员干部应当以宽广的胸怀,为人处事;应当学会包容,妥善处理各种矛盾。

    (中国廉政网——中国纪检监察报)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责任编辑:于洁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