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研经费运行成腐败高发区 大学教授“唱主角”

 

科研经费运行缘何成为腐败高发区?

“即使按照比较“宽容”的尺度,我国科研经费恐怕至少有三成以上的支出有些“不明不白”。我国去年整个社会的科研经费投入已达万亿元,就算以三成计算也已是一笔庞大的资金,这些经费的支出必须说清楚。”

科技部部长万钢11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,当前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出现了专家和官员违法违纪的恶性问题,正在审查。他对此感到愤怒、痛心、错愕,认为科研经费是纳税人的钱、国家的钱,要为之负责,因此绝不容忍科研腐败。

科研经费管理与使用,已成为产生学术腐败的主要地带,成为腐败高发区,其中唱主角的是大学教授、研究员等知识分子群体。这种现象不仅让人感到痛心、错愕,也让我们为社会发展的未来感到担忧。今年3月,浙江大学教授陈英旭在杭州受审,检方指控其授意学生以开具虚假发票、编造虚假合同等手段,将1022万元科研经费占为己有。这名教授的贪污纪录,不仅在学术界“独占鳌头”,就是比起近期落马的省部级高官也毫不逊色。高等院校、科研机构一向被视为神圣、纯洁的殿堂,然而无孔不入的腐败病毒早已乘虚而入。一些走上歧途的科研“带头人”,玷污了多数科技工作者长期坚持的刻苦钻研精神,也阻碍了科技进步、社会发展的步伐。

科研经费为何沦为学术腐败分子的“唐僧肉”?首先与我国粗放的科技发展投入方式有关。科技水平决定着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强弱,科技强国是全社会的共识,也是一项基本国策。在这种社会共识的指导下,近年来随着国力提升,我国科研经费投入呈快速上升趋势,中央财政科技投入保持年均20%的增长。2012年,全国公共财政中科学技术支出4429亿元,当年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。

然而,与如此巨大且快速增长的科研经费投入相对应的,却是流于形式的监督制度,因此也难怪与科研经费相关的腐败四处蔓延。虽然大多数科研经费使用单位都有一整套经费管理制度,但实践证明这些制度难以得到有效执行。究其原因,与科研经费投入、使用的特殊性有关。目前,我国科研经费来源以国家为主、地方为辅,个人捐助和单位自行出资为重要补充。这些资金支持的研究课题,成为各家高校或学术机构“争夺”的对象,获得了课题就等于得到经费。由于科研经费来自国家或社会,并非科研人员所在单位支出,因此,这些单位只热衷于按比例收取“管理费”,对以发票套取经费等不法行为往往听之任之,甚至予以配合、帮助掩盖。

中国科协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,在一些高校和研究机构,科研资金用于项目本身仅占40%左右,大量科研经费流失在项目之外。当然,这一数字会让许多科研工作者感到“有苦难言”。因为,在所谓“流失在项目之外”的60%中,估计至少有1/4作为科研人头费,用于研究生的工资补助发放,还有一部分用于项目的专家评审费及验收费用等。但是,即使按照比较“宽容”的尺度,我国科研经费恐怕至少有三成以上的支出有些“不明不白”。我国去年整个社会的科研经费投入已达万亿元,就算以三成计算也已是一笔庞大的资金,这些经费的支出必须说清楚。

要保证如此巨大的科研经费,远离贪污腐败的魔爪,必须增加使用透明度。要解决科研腐败问题,最重要的也是增加透明度。科研立项和经费投入应该逐步纳入公共监督之下。同时,目前科研经费发放之所以成为腐败高发区,与拨款的行政机构和实际监管经费运行的院校之间利益不一致有关。因此,我国亟待建立统一的针对科研经费管理的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,以及与制度配合的相对独立的财会监管机构,否则目前科研经费管理的真空地带难以弥补。